杜拉拉升职记故事梗概

西装定制公司-西装定制胡老板

 导语: 《杜拉拉升职记》是作家李可创作的一部现当代小说,被誉为白领女性的职场宝典。讲述了都市白领杜拉拉从一个默默无闻的职员,经过自己的不懈努力,成长为一个企业的高管的故事。下面是我为您整理的故事梗概,欢迎阅读。

 杜拉拉升职记故事梗概

 杜拉拉,属于70后的最后一拨,大学毕业后进入民营企业。因老板胡阿发的骚扰,也因为想和男友李鸿铭一样就职于世界500强公司,拉拉向DB公司递交求职材料。同时她也发现男友李鸿铭和自己的好朋友夏红相爱了。

 拉拉进入了DB公司行政部,继而接到公司装修任务,上司玫瑰在没有任何交接的情况下以怀孕为由休假,将装修工作的一堆乱摊子交给了刚成为行政助理的杜拉拉,与此同时同时拉拉接到妈妈的电话,说爸爸胃病有癌变的可能,马上要到上海来看病。杜拉拉排除万难终于圆满完成装修任务,爸爸的手术也非常成功。拉拉的个人能力得到了同事及上司的赏识 ,暗示她有可能升职。认真执著的态度也让王伟对拉拉逐渐产生了好感。然而升职的美好愿景因为玫瑰的回归而终成幻影,玫瑰为了解除威胁劝拉拉离开DB另寻高就,拉拉没有听从却做了两手准备。在斗争中逐渐成熟的拉拉在李文华的帮助下,终于找了一个机会把玫瑰踢出了DB,成功升为行政部主管。杜拉拉在工作中屡屡有出色表现,跟李斯特申请升自己为行政部经理,终于升职成功,薪水也从6800一下子跃升10000元,大获全胜。同时王伟也主动找杜拉拉示好,拉拉一时之间爱情事业两得意。然而王伟前妻一心挽回早已输掉的婚姻,在工作上帮助王伟解围,借机亲近王伟,却被拒绝。发现王伟并没有换掉两人房子的锁,并开始慢慢介入王伟的生活,喝了酒的王伟终究没有抵挡住诱惑。拉拉和王伟同去日本度过了一段甜蜜时光,两人从日本回来后发现,上海公司已经改旗易帜,派来了新加坡人罗杰来统管销售和市场。成为行政经理的拉拉开始全面进入工作状态,李斯特把难搞定的关闭办事处的工作交给她,同时让她尽快招聘主管顶上李文华辞职的缺。经过几轮面试,拉拉最终选定上海女孩儿帕米拉和山东男孩周亮。帕米拉和周亮在工作中都不十分让拉拉满意,让拉拉感觉非常辛苦。拉拉发现周亮之前对自己献殷勤都是为了讨好她保住工作,决定把帕米拉和周亮一起炒掉。王伟找到拉拉表示自己离婚后从未如此认真对待过一个女孩儿,只是对婚姻有些恐惧,希望拉拉能够理解他。眼看王伟和拉拉感情进展迅速,王伟的前妻不甘心的找到拉拉和盘托出自己和王伟的关系,拉拉大吃一惊,一气之下跟王伟分手。迷茫中的拉拉到日本度假,王伟追到日本,两人和好如初。

 经过努力的拉拉年薪已经涨到23万,终于在上海买了一栋120多平的大房子,站在宽大的落地窗前,拉拉泪如雨下感慨万千。眼看着拉拉一步一步的成功,王伟的前妻开始采取行动,并警告王伟她一定会报复。系列的报复行动最终以王伟离开DB,换的风平浪静。王伟劝说拉拉跟自己去英国,拉拉却不舍得放弃自己千辛万苦得来的地位,结果王伟消失了。

 因为拉拉的优异表现DB终于接到了升为DBHR总监的通知,可是却失去了爱情。就在拉拉满怀沮丧的走回家里时,楼下看到了那辆属于王伟的熟悉的奥迪车。

 杜拉拉升职记的礼仪

 法则1、不止让老板看你的业绩,更要看到你的责任心。

 我曾经有一位同事,做业务多年,在业绩表现上均超越公司配额的要求,只是公司每次在考虑升迁时,他却常被忽略,他很苦恼。其实这位同事专业能力不错,但对于同事的求助总不甚关心,对于上司交办的事,也总讨价还价,长期下来,同事或上司有任何事情,渐渐地都习惯忽略他。

 许多人经常感叹自己的能力并不输给获得升职加薪的同事,但总觉得好运似乎就是差临门一脚。“让老板看见你”,不只是看见你的业绩,更包含了你对上司与同事间的责任心,你是否是个以团队为重而非一个自扫门前雪的人。不少人对于老板交办很多杂事表示反感,会觉得“当初录取我时,也没说要帮老板订机票、汇账款、打字、打文件”,因此而萌生退意。但如果我们能够正面思考,这些都是证明自己责任心的时机。

 法则2、时时与老板沟通,恰到好处地宣传自己。

 我们一直认为,只要本本分分地做好本职工作,就一定会被看到,被重用。但是也还有另外一句话:“会哭的'孩子有糖吃”。记得读《杜拉拉升职记》,杜拉拉工作开展得顺风顺水的时候却不招领导待见,甚至成了出气筒,更别说提拔升迁了。面对这种情况杜拉拉的方法是:时时与老板沟通。我自己总结了几点:

 首先,把每一阶段的主要工作任务和安排都做成清晰简明的表格,发送给老板,告诉他如果有意见,请在某某日前反馈,不然就照计划走这个过程主要是让老板对工作量有个概念。

 其次,遇到问题自己想办法解决,然后挑一个老板比较清醒而不烦躁的时候,单独讨论某个有难度的关键点,然后拿出几个方案,分析优劣给他听,让他很容易选择其中一个。这样可以让老板对工作困难出现的频率和我们积极主动解决问题的态度和技巧有比较好的认识。

 第三,重要项目实施过程中,主动地在重要阶段给老板一些信息,过程再顺利,也要让他知道进程,结果也及时地通知老板。

 法则3、不抱怨,横向发展

 有时候,你觉得自己该做得都做了,但还是没有升职,不免会有些抱怨。但我建议一定不要抱怨。抱怨没有用,还会影响你将来的发展,有可能下次有升迁机会还没你的份儿。冷静地评估一下自己,也评估一下你在目前这个部门、甚至是这个公司是否有机会升迁。如果在本部门没有机会升职,不妨考虑横向发展。其他部门的工作经验可以使你获得新技能,开拓新视野。

 “埋头苦干”不如“抬头成功”

 我在一家500强企业做《工作情商》培训,休息时一位学员轻声问:“最近部门有管理职空缺,我自认平时工作最卖力, 但领导却把位子给了一位业务平平的同事,这已是第二次没升我了,很郁闷!”

 想升职,仅仅work hard还不够,必须还要work smart,才能在老板心中为自己塑造出“可升之才”的亮丽形象。美国某知名顾问公司的研究,职场成功的关键包括“PIE”三大要素:专业表现(Performance)、个人形象(Image)、能见度(Exposure)。想升职的你,请赶快丢弃只会“埋头苦干”的过时态度,开始学习“抬头成功” 的聪明诀窍。

 法则4、展现专业领导能力

 自己手上的工作有完美演出,当然是专业能力的一大展示,不过请别乐昏了头,觉得升途就此一片光明,在老板心中,这只意味着你“适得其所”,超级合适待在这位子上,呵呵!所以该做升职决定时,怎会忍心移动你?

 因此,想升职的你应展示自己有驾驭领导职位的能力,才能如愿以偿。而老板在考虑升谁时,除了业务水平,更会估量谁“看起来”像个领导,以及“做起来”是个领导。我以前共事过的一位男同事,以衣着随意邋遢闻名,不论人事如何变动,他老兄仍原地不动。后来经人提醒,他开始穿西装,改头换面后让人刮目相看,自己说话也更有信心,表现愈来愈出色的他下一年就升为小组负责人了。所以请别忘了先调整自身形象,让人一想到称职领导者,就会联想到你的身影。

 法则5、提升“职场能见度”

 从工作情商的角度而言,经营职场能见度不是爱出风头的负面表现,而是职场情商高手负责任的标准动作。让老板时不时收悉自己的工作价值,提供“我办事您放心”的情绪服务,正能体现你无可取代的专业价值。怎么做,才能提升职场能见度呢?

 定时提供工作汇报

 经常性地向老板汇报工作,既可展现你的努力和能力,还能及时求得他的指教,不断修正方向,以减少失误。所以,定期做工作报表,抄送重要的工作邮件等,都会是好的做法。

 法则6、会议中积极谏言

 若你的开会哲学是“人到心不到,心到口不到”,呵呵,那就错失了绝佳的自我展示机会!领导召集开会,当然期望借用员工脑力,所以建议你千万别谦逊低调,既然受邀开会,就一定要有所贡献。

 你担心风头太健,惹人讨厌?别急,只要方法对,就不会有副作用。

 法则7、私人场合无痕邀功

 和领导的每一次私下“偶遇”,例如电梯里的照面、或是餐厅中的排队,都是你沟通的大好机会。你可以随口说起:“我上周末碰到XX部门的同事,跟他说明了我们项目的状况,得到他的大力支持。”即使在老板看不到的地方,你也在利用一切机会为工作努力,领导怎能不对你心生好感?在专业上尽心尽力,并成功地塑造自己的领导形象,再加上亮眼的能见度,下一个让老板迫不及待升职的对象, 就非你莫属!

 《杜拉拉升职记》读书笔记

 职场新人法则一:多看多做多学多想

 作为职场新人,首先要熟悉工作环境,熟悉共事的同事,这样工作才能顺利开展。通过多看发现别人的经验和教训,学习他人的经验,总结他人教训,避免再犯。通过多做可以尽快熟悉自己的工作,不断提高工作的质量和效率;通过多学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力求做到博而专,从而促进工作的开展;通过多想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进而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可以创新工作方式,提高工作效率。

 职场新人法则二:学会拒绝

 我记得我刚来法院不久,一位同事善意提醒过我,在单位上越是能干的人做事情越多,越是偷懒的人做事情越少,也就是忙的人越来越忙,闲的人越来越闲。开始,我还不明白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但是随着工作时间的增加,总结出了原因。因为我们学不会拒绝。在我身边的很多同事碍于情面,被迫同意其他同事提出的每个请求,宁愿自己竭尽全力做事,也不愿拒绝别人帮忙的请求。这样的事情我也遇到过,一开始,对每一个请求我都是有求必应,但是结果却是,答应别人的请求后自己的工作量不断增加,经常导致自己的本职工作没有做好,答应别人的事情做得也不够完美,进而影响到整个庭室工作的进展。还听到过一位同事的抱怨,同是同一个庭室的,自己每天起早贪黑,事情还忙不完,而另一个同事则天天上网偷菜玩游戏,到处串门找人闲聊,整天无所事事。那我就问他,难道你们庭长没有均匀分配工作吗?他说不是,是另一个同事的事情经常找他帮忙做,他自己碍于情面不好不答应,所以揽下来。所以,忙的人在抱怨自己事情太多、忙不过来的同时,应该检讨一下自己,为什么不学会礼貌的拒绝别人无理的请求。要记住,单位里的懒人是我们自己“惯”出来的。

 职场新人法则三:学会赞美你的同事

 赞美是发自内心深处的对别人的欣赏,是人际关系中一种良好的互动过程。学会赞美他人是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基石,也是事业成功的良性催化剂。

 在单位共事,一般人往往容易注意别人的缺点而忽略别人的优点及长处。发现别人的优点并给予发自内心的由衷的赞美,就成为办公室难得的美德。我经常发现自己付出的努力一旦获得别人的认同和欣赏,那些因工作带来的疲劳就会立即消失,同时在完成下面一项工作时会更加卖力,这就是赞美的魔力所在。所以,快快施展赞美的魔力吧!

 但是,要注意的是赞美不是拍马屁,也不是无事献殷勤。在办公室里,有些人的“赞美”总让周围的人感到不自在和言不由衷。例如,面对一位脸上长满斑的女孩子,你“赞美”她皮肤白皙干净;或是一位体重严重超标的人,你“赞美”他身体好,这都是不恰当的。赞美要发自内心、恰如其当。

 职场新人法则四:站在领导的立场想问题,站在自己立场做事情

 我一直记得这么一个小故事,两个人到一家公司去应聘,经过面试,甲被聘用了,而乙被淘汰。乙不服气,就问公司经理为什么要选甲。公司经理没有回答而是说公司现在要买些大米,要乙去街上问问今天集市里面大米什么价格,乙兴致冲冲的问了价格,马上回来告诉了经理大米的价格。之后,经理要甲也去街上问问今天集市里面大米什么价格,甲去了半个小时后大汗淋漓的跑回来,后面还跟了几个挑着大米的人,甲对经理说他今天去集市问了整条街上大米的价格,他便从中找了几个价格合理,大米质量好的销售商过来,供经理选择。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要站在上级立场上去考虑问题,了解上级布置这项任务给你的目的是什么,为什么要做。只有站在上级的立场上去想问题了,才能避免重复返工,才能把任务完成的圆满。这也是杜拉拉升职记这本书中反复提到的保持与上级的一致性。但是并非只要是上级要求的就机械的去做,人无完人,上级有时候也会有犯错的时候,所以,你如果觉得上级布置的任务不妥当,你应该选择合适的时机以妥当的方式与上级商量。站在自己的立场做事情,指的是,不能机械式的听从上级的指令,对于上级的指令要站在自己的立场去执行,对于那些违法法律的、违反做人底线的指令应当站在自己的立场。

 职场新人法则五:不要为了职务上的升迁而工作,而是为了这份职业而工作

 在企业,职位的升迁带来的收益是明显:职位越高处理的事务更为重要、待遇也就越好。而在在机关单位,一个人的职务并不能直接体现出他的贡献和价值,职务仅仅是分工的不同而已。因此,过多的看重职务的升迁,反而会忽视本职工作。尤其是初入职场的人,应该把“能力结果化”放在首位,做出成绩来让别人去评价和为自己争取资源。我们要认识到,成绩和认可不是争来的,而是做出来的。只要我们踏踏实实做好本职工作,在实践中锻炼自己,那么你总会处在适合你能力的位置上。

 法官是一份神圣职业,被人们誉为社会正义的最后捍卫者,所以,我们应当为自己正在从事的这份职业而感到自豪。上个星期,我到望城县星城镇东马社区找社区主任做一个调查,在调查结束的时候,社区主任和我谈起我的职业,他说,你们法官就是应当保护社会公平正义的,如果连你们也弄虚作假,社会就没有希望了。你们法院的张树雄就是个好法官,执法公正。我没想同事的一次简单的执行会给这个社区主任留下这么深的印象。因此,我们应当树立为我们这份职业奋斗终身的决心,端正思想,把工作摆在首位。

 职场新人法则六:敢于挑战自己——没有什么是不可能,关键是你有没有去做

 因为我们每个人都习惯于低估自己,所以在工作或生活中我们经常会说:“我不行”或是“我做不到”。但是,我想说“没有什么是不可能,关键是你有没有去做”。我们院刑庭的王军奇同志今年52岁,除了若干年前参加过县里组织的电子政务培训学习过之外,没有接触过电脑。在来刑庭之前,他从来没有使用过电脑,更不用说自己在电脑上打文书。到刑庭后,庭里给他配置了电脑和手写板,但是他没有用手写板,而是在从头开始学习电脑知识,不懂就问。从学习五笔字型的字根、背字根、拆分字,到打简单的汉字,再到打整篇文书,不过一年时间。在一开始,我觉得这不可能做到的,但是王军奇同志做到了。这让我很惭愧,因为到现在我也只是会用拼音打字。从王军奇同志身上我懂得了:在工作、学习中,没有什么不可能,关键是你去做了没有、你坚持做下来没有。只要你坚持去做了,你终会获得成功。

 职场新人法则七:不要怕犯错误,但是同样的错误只允许自己犯一次

 苏格拉底说过,一个人被一块石头绊倒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被同一块石头绊倒两次。失败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每次都因为犯了同样的错误而失败。人不是神仙,不可能不犯错误,所以不要怕犯错误,但是同样的错误只允许自己犯一次。允许犯错误是因为犯错可以让自己知道自己的不足,从而不断获得经验。在犯错中吸取教训,才能不断自我完善,自我提高。但是同一个错误犯多次,甚至是一犯再犯的人,说明他的学习能力和主动性差。对于不学会吸取教训,不学会避免犯错的人,他的人生注定充满失败。

 职场新人法则八:做时间的主人

 时间,对每一个人来说都是平等的。时间不会因你喜爱就给你延长,也不会因你厌倦它就缩短。所以我们要学会做时间的主人,分辨哪些是浪费时间的事情,不能做;哪些是并不重要的事情,可以稍后做;那些是非常重要的事情,必须现在做。前不久,我去雷锋法庭参加一个会议,因为提前到了,所以就到雷锋法庭的立案窗口参观了一下。我发现,在雷锋法庭的立案窗口贴着很多张表,每张表上都是密密麻麻的开庭排期时间。一问才知道,这个表是为了合理安排庭审时间而设计的。因为雷锋法庭只有一个书记员,而审判员安排开庭时间经常出现打架现象,有时候一上午安排了4、5个庭,书记员根本记录不过来,这样不但审判员花大量时间在等待上,也浪费了当事人的时间。为避免以后出现这样的情况,他们设计出了这个表,每个审判人员确定案件的开庭时间后,必须先登记,这样开庭时间得到了合理安排,大家再也不用担心开庭会出现打架现象。从这里,我学到了,我们必须做时间的主人,合理安排好时间,这样才不会让宝贵的时间从我们手中溜走。

红帮文化的红帮人物

王才运,奉化江口王溆浦村人。

王才运父亲王睿谟,早期在上海做裁缝,至今保存完整的《王氏宗谱》,记述了王氏家族的历史。光绪庚子(1900),王睿谟在上海站稳了脚跟开起服装作坊,为红帮早期创业者之一。

王才运,1879年生于王淑浦,13岁离家去沪当杂货店学徒。其时外籍驻沪者逐渐增多,而一些开始修补西服的裁缝因技艺不高而受外籍人奚落的事也常有发生,有志者便东渡日本,北上海参威、朝鲜等地学艺。王才运在杂货店三年满师后,恰逢其父王睿谟自日本学做西服返沪。亲属长辈见才运为人机灵,有股钻劲,便叫他改行随父学裁缝,专做西服。起初同样是“包袱店”,即用进口毛料零买零做,积累资金。当时的大多“包袱店”是来料加工,纯属手工作坊型,只赚些加工费糊口。而王才运的“包袱店”则是从备料入手,可让来店量制西服的顾客先行挑选面料里料,并备好纽扣等各种附件,配套缝制。店中融门售与加工为一体,恰好高人一筹,便有了较多的利润,初步积累了一些资金,遂在“包袱店”中脱颖而出,在上海小马路处租了间店面,开设了一家“王荣泰”西服店(“荣昌祥”的前身)。经过多年的苦心经营,有了一定的资金和技术人才的基础,又得到了浙江慈溪人潘瑞璋先生的资助,于1910年在南京路(即现在上海市中百一店原址)开设了“荣昌祥”呢绒西服号。

荣昌祥呢绒西服号为3层建筑10开间门面,店外灯光辉映,店内装饰讲究,在当时颇具气派。为扩大经营范围,王才运亲自到奉化家乡来物色人才,招收较为年轻而聪明伶俐的亲属乡邻当学徒,满师后即为职工。那时的“荣昌祥”已颇具规模,一楼铺面辟为商场;二楼前半部分经营呢绒批发,后半部分则为裁剪间、工场间和配料间;三楼一半仍是工场,一半为职工宿舍。这是当时沪上第一家有规模、有铺面又有工场的工贸合一的西服商店。开业伊始,因当时的南京中路、南京西路尚未开发,该店的地段尚属偏僻。但民国以后,市中心逐渐向西延伸。并随着发辫剪割,服饰趋新,穿西服者除外籍人士外,国人如官僚买办、律师教授、医生商人、洋行职员、驻外使节、富家子弟、洋场阔少及留学生等都赶起时髦来。一时西装革履蔚然成风,这是第一次中国西服热。于是,“荣昌祥”在规模和档次上又上了一个台阶。王才运第二次从家乡招去大批学徒,又从日本、朝鲜等地聘来华工师傅精心传授西服工艺,可谓博求人才,广育后辈。其盛时拥有职工100余名,其中商场30余人,工场间及裁剪人员70余人。经营范围除扩大呢绒零剪和批发外,以定制西服为主业,兼营西服所需的各类配套商品及饰物,诸如衬衫、羊毛衫、领带、硬领、领结、领夹、呢帽、“开普”帽、吊袜带、皮鞋、鹿皮绒鞋罩直至大衣、礼服、晨服、睡服等应有尽有,花色俱全。单以袖口纽及领带夹为例,就有银质、14K镀金、18K包金等不同的规格。1916年,王才运合伙三人拆股,“荣昌祥”独资达10万银元之巨,成为当时上海最著名最完备的呢绒、西服及西服配套产品的大型专业作坊和商店。

王才运出身裁缝门第,他从不满足于现状,墨守成规,而是博采众长,兼收井蓄,不断进取。为提高西服的档次,增强与外商的竞争力,他一方面从英国订购西服样本,使产品不断更新换代。另外,又从日本、朝鲜、海参崴等地重金聘请出类拨萃的华工裁缝,还通过“怡和”、“孔士”、“元祥”、“石利路“等洋行,向英国、意大利等国厂商定货。高档的备料,充裕的货源,为“荣昌祥”的发展奠定了较为雄厚的物质条件。高超的技术,周全的服务,使“荣昌祥”在中外顾客中建立了卓著的信誉。随着“荣昌祥”的繁荣昌盛,南京、北京、天津、汉口、青岛、广州、厦门等各大城市的客商,纷纷前来选料定货。

王才运的“荣昌祥”,伙计和学徒大都来自奉化王溆浦,有子侄一辈的,也有外甥、外甥婿等亲戚。他深知“功以才成、业由才广”,不管是亲非亲,同等待之,从严管教。凡初涉西服业者,一律先到工场实习,在学会服装结构、裁剪技术和缝纫手艺后,再视其品行和特长,有的留在工场当工人,有的分配到店堂做营业员,有的做管理人员。去工场的,先要拜师,然后按西服的一道道工序,循序渐进。掌握各种面料的性能,各种服装的款式,按顾客的身材、气质,灵活运用,谨慎操作,精心缝制。到商场的必须学会量、算、裁、试4项基本功,练习过硬本领。王才运还聘请文化教员,店堂打烊后,即组织学徒学习国文、英语、珠算、会计等课程,并明立制订了18条店规,严格管理员工,文明热情待客。王才运培养了服装行业不少优秀人才,从“荣昌祥”出去自立门户的有20余人,其中大多在南京路开西服店,与“荣昌祥”遥相呼应。王才兴、王和兴兄弟,开设王兴昌呢绒西服号干南京路807号;王来富,开设王荣康呢绒西服号于南京路815号;王辅庆开设王顺泰呢缄西服号于南京路791号:王廉方开设裕昌祥呢绒西服号于南路781号;王士东、周永升合资开设汇利呢绒西服号于南京路775号;王正甫、王介甫兄弟开设洽昌祥西服号于广西北路346号;王继陶开设汇丰西服号于静安寺路429号;孙永良开设顺泰祥西服号于贵州路;王增表开设开林西服号于南京路957;王丰莱开设王荣康西服号于重庆路。他们都在南京路的繁荣和西服业的发展中起了重要作用。王才运呕心沥血,为红帮裁缝这支队伍的壮大和总体素质的提高,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

身处十里洋场的王才运,目睹各国租界和帝国主义的肆意掠夺,心情十分沉重。1919年,他以崇高的信誉和“荣昌祥”的品牌,被公推为上海南京路商界联合会会长和上海各马路商界联合总会副会长,并担任奉化旅沪同乡会董事。在风起云涌的革命浪潮中,他以一个中国人的民族精神和爱国情感,积极响应五,声援斗争,领导南京路商界参加罢市斗争,又竭力抵制日货,有力地打击了日本侵略者和帝国主义蚕食中国的嚣张气焰。1926年春,王才运为实现“不买不卖洋货”誓言,他决定弃商归里,把“荣昌祥”交给王宏卿经营。王才运把大部分资产以分红的形式分给门生子侄们,这批昔日“荣昌祥”职工有了分红资金开始自立门户,独立打拼,形成了红帮裁缝在上海滩百舸争流的场面。王才运携家眷离沪回乡,被人们誉为“模范商人”。这表明王才运在红帮人中享有崇高声誉。

1927年王才运被公推为鄞奉长途汽车股份有限公司筹备主任,王才运不负众望,全力以赴,为早日实现甬临线旅客往来自由而尽心尽责,后浙江省公路局要将此段公路收归省办,并委任王才运主任之职,因王才运不愿与官方合作而推辞。 王廉方,江口王溆浦人。他所创办的“裕昌祥”是当年上海南京路6家西服名店(“荣昌祥”、“王兴昌”、“王荣泰”、“王顺泰”、“裕昌祥”、“汇利”)之一。这6家西服店主均来自奉化王溆浦村,上海人称之为“南六户”。“裕昌祥”店面与“荣昌祥”隔路相望,其规模虽略小于“荣昌祥”,但却有其自己的经营特色。王廉方也是当时很有名望的爱国商人。

王廉方于20世纪初在堂兄王才运的帮助下,念完私塾即赴上海,寄居“荣昌祥”学艺,因其年轻好学,不久便当上了帐房,且学得一手“左手称盘右手笔”的绝技,店内记帐、盘存、核资,他都安排得井井有条,显露出理财的天资,几年后,不仅善理帐籍,且精西服的经营之道。1915年春,王廉方拜别堂兄王才运,在南京路781号开设“裕昌祥呢绒西服号”,四开间门面,中英文招牌,一楼当店堂,二楼是作坊,三楼为卧室。

“裕昌祥”始办时,专做西服,产品单一,和别的西服店一样,或来料加工或看样定制,兼营少量呢绒。民国初年,繁琐的封建婚礼开始改革,简化仪式,又募仿西洋的婚礼服,当时上海一些著名学校的师生带头发起集体婚礼,时称“文明结婚”,新郎穿燕尾服,新娘披婚纱。然而,这—袭礼服,尤其是号称大礼服的燕尾服,价格昂贵,婚礼中只穿一次,就垫箱底了,实在遗憾。王廉方从实际出发,审时度势,别出心裁地及时推山婚礼服出租业务,博得了社会的欢迎,名利双收。

经过几年的商场搏击,“裕昌祥”发展到有员工近30人,逢旺季还得另雇员工加班加点。日积月累,资本增多,王廉方凭着理财和经营的天资把重心由西服转到呢绒生意上来。并与女婿邬荣甫联手,王廉方在外进料接洽业务,女婿在店内分理销售,零批兼营,大小生意一样对待。如此运作,自然生意兴隆,“裕昌祥”的营业额也大幅度增加。

1941年,其子王嘉植于光华大学附中毕业,此时,王廉方因积劳成疾,于是让儿子接替了他的事业。儿子因少时即对西服和呢绒业务耳濡目染,又有文化,不久便挑起了大梁。

王廉方在其儿子接班后,便将精力放在新兴产业和社会福利上。先后开设了“大华氧气厂”、药业银行、“富华保险公司”等实业。他爱国爱乡、热心慈善事业,急公好义,德高望重,在沪奉两地留下了浓墨重彩的篇章,举其要者如下:

(一)声援纳税华人会

1921年元月,上海公共租界的华人组织华人纳税会,函告公部局,推选5名华董作为顾问,进入工部局就职,以争市民权,体现爱国心。经过半年交涉,进展缓慢,西方列强推三阻四,企图取消华人纳税会章程中的某些条款。以王才运为首的南京路商界联合会团结民众,奋勉催进,王廉方褒贬是非,爱憎分明,挺身而出,大声疾呼,在几次会上与余华龙、倪念先、万选青、费杏庄、王海永等慷慨陈词,就华董顾问就职问题,列论是非曲直,理正词严,痛斥帝国主义,表现了强烈的爱国热情和大无畏的斗争精神。

1937年11月上海沦陷,上海公共租界和法租界成了“孤岛”,日寇派飞机疯狂轰炸闸北、南市区,大批难民流连失所,有的里逃生到租界避难。王廉方与热心人士一起举办难民收容所进行救济。以后又为抗日的十九路军办过伤兵医院,他几次冒着呼啸的子弹,抢救受伤战士,支援衣物食品,鼓励部队抗日。

(二)资助奉化孤儿院

王廉方羁旅思乡,始终关心奉化的社会公益益事业,热情扶持慈善事业。在担任奉化旅沪同乡会会长时,他扶贫济困.乐善好施。又投资鄞奉汽车股份公司,促进家乡的交通运输业的发展。

1926年4月,奉化在育婴堂基础上创办孤儿院,救助县内困苦颠连的孤儿,教育引导他们以学自立,增进才智。但民生凋敝,又盗贼四起,困难重重,王廉方闻讯带头认捐,一次捐赠310元,后从1930年起,每年资助60元。孤儿院以“忠恕勤俭”为院训,开展勤工俭学,培育了一批又一批孤儿成人自立。同时,他又捐款捐田资助家乡的溆浦学堂。

(三)筹建同业公会,兴办职业学枝

1997年,上海市成立了西服业同业公会.王廉方出任公会理事长。作为一个独立的自然行业,王廉方走马上任,不管事务纷杂,家业牵累,团结本业同仁,促进西服业发展,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1945年10月,上海市西服业同业公会以江辅臣、夏筱卿、唐琼相为主,奉命整顿。1940年3月,借宁波旅沪同乡会会所成立了“上海市西服商业同业公会”,会上经民主选举,6l岁的王廉方又一次出任理事长。在两年的任期中,他信守“独木不成林,店多就成市”的古训,虽近老年,但在王宏卿、陈汉泉等17名理事监事配合下,他经常出入南京东路大庆里40号会所,对公会下设的西服组、海员服装组、调查科、财务科、总务科和同业福利会、劳资协调会作具体指导,上承下达,任劳任怨。他经常抱病工作,四处奔波,为维护同业的福利和业务的开拓,作山了贡献。两年以后,他虽然不担任同业公会理事长,还兢兢业业,关心和支持公会的重大事务。在王宏卿等创办上海市西服工艺职业学校时,他捐款1120万法币.作为建校基金,不收回报,后来得知学校开办经费紧张,购置设备困难,他亲自出面与“先施”、“新新”、“永安”等南京路上的4大公司协商,恳请他们慷慨资助。 王宏卿(1900-1972年),江口王溆浦人,原名嘉让。15岁遵父命从家乡至沪,随族叔王才运在“荣昌祥”当学徒。在师傅的严格训导下,王宏卿学习奋发,技艺绝佳,且能用英语熟练地同外国客户洽谈业务。3年满师后便在“荣昌祥”当伙计(营业员),工作认真负责,深得王才运的喜爱。

“五卅”后,王宏卿受师傅委托,接替了“荣昌祥”。他悉心改进企业经营管理,改变过去的经营方式,并进一步开拓团体制服业务,发展留学生出国西服生产,承接铁路员工号衣和航空军校学生制服等订单,后又承制军服、雨衣,增大呢绒批发量,使“荣昌祥”始终保持了兴旺发达的势头。

20世纪30年代初,广东巨商筹建大新百货公司大楼,择址在南京路、西藏路口,其中包括“荣昌祥”的店址在内。“荣昌祥”得到一笔赔偿金后迁至原址对面营业。由于仅有低层铺面,无法开设工场,于1933年再次迁到南京东路782号。新址系一幢双开间假3层房屋,比较宽敞。五宏卿信心倍增,精心装修,分设商场、试样室、帐房间、经理室、裁剪间、上下两个缝制工场、职工宿舍及休息活动场所,又调整了经营范围,确定以呢绒西服、团体服装为主业。

名师出高徒,“荣昌祥”先后培养门生林天石(后任志翔服装厂经理)、蔡和鸣(后任中国皮鞋店经理)、李舜耕(后任景华西服商店公方经理)、胡沛天(后任春秋服装商店公方经理)、水永铭(后任上海丝绸公司批发部负责人)等20余人。还派遣蒋月卿去日本学习西服专业,向欧美长期订购西装时新样本,及时了解世界流行款式,使“荣昌祥”的工艺、款式,质量不断提高,走在同行前例。王宏卿又将欧美新出版的西装时装样本,分售给同业客户,使同业共同获得国际服装新潮流新信息,促使同业共同提高。同时扩大承接军服及团体服装业务,做铁路呢制服,他派专门技术人员在铁路沿线各站,按人量体,务使铁路员工穿上合身的制服。这种服务方式深得铁路当局及职工的好评。为了做好出国留学生出国前西服定制工作,“荣昌祥”每年派出技术人员去北京清华、燕京等大学为学生量体、试样。

1937年“八一三”事变后,王宏卿会同周永升(汇利西服店经理)、莫高明(亨达利钟表行经理)、毛钊炳等著名商人到内地,克服种种困难,筹建华南被服厂,为抗日出力。先在汉口,后迁香港,再至祁阳等地办厂,生产军需服装、被头、水壶等物品,供给前方将士需要。“荣昌祥”仍留上海继续营业,为了前方的需要,他从上海抽调了一批技术管理人才、缝纫设备和原辅材料,支援华南被服厂并提供后勤保障。华南被服厂虽屡遭敌机轰炸,但仍辗转内地,坚持生产。从王宏卿身上,充分体现了民族工商业者的爱国主义精神。

1945年8月抗战胜利后,王宏卿回到上海,重理“荣昌祥”业务,并悉心整顿,重整旗鼓。又开设了“华东雨衣厂”和“光华皮鞋店”,使“荣昌祥”的业务量得以不断的增加。

王宏卿在担任上海市同业工会理事长时,殚精竭虑,为西服事业的发展尽心尽责。他多方奔走、协调,并在同业公会中集资,在宋公园路开办了上海市西服职业学校,学生由同业公会内每个会员企业单位保送。学生免费学习,学费由保送会员单位支付,使学员一心一意学好西服技术。该校在短短一年多时间内培养出50多位西服技工,促使全行业西服制作技术更上一层楼,对培养西服业专业人才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1949年上海解放前夕,王宏卿以自己在社会上的合法身份,积极拥护和平民主主张,他的经理室经常成为中共员蒋本箐、潘念之等人的秘密会议场所。有一次国民党派在南京路西藏路枪杀“银元贩子”(实际是进步人士)时,而附近的“荣昌祥”经理室里同志正在开会,却安全无恙。

1949年5月上海解放后,王宏卿在做好繁重的企业工作外还积极参加社会活动,1949年后曾被选为上海市人民代表、市工商联委员、市西服业同业公会主任委员。在支援抗美援朝捐献飞机大炮、购买折实公债、申请公私合营、接受社会主义改造等方面,他均以身作则,积极带头,为带动同业作出了贡献。1953年因“左”的路线影响,王宏卿蒙受了不白之冤。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获得平反昭雪。 余元芳,白杜泰桥村人,8岁上学,小学毕业后,托人介绍,去上海王升泰西服店学艺,因战乱两次回家避难。1941年满师,考入上海南京路王顺泰主管业务和裁剪,并以出众的才华和技艺深受老板的赏识和职员们的称道。抗日战争胜利后,年轻有为的余元芳离开了王顺泰,自立门户,以一身好手艺招来了一群群客户临门。当时,好些国民党的高官都上门找余元芳制作西服,如张嘉璈,贝聿铭之父贝祖贻,李鸿章侄女婿刘攻尘等。

1949年2月,与其兄余长鹤在百老汇大厦(今上海大厦)一楼大厅开设波纬西服店,承接各国领事馆、美国善后救济总署的制服业务,一时门庭若市。5月,上海解放,西服生意清淡,余元芳便至香港另找门路。后因当时大批苏联专家支援我国建设,就住在上海大厦,经常到波纬做西服,有时一天能接40多套业务,余长鹤忙不过来,于是叫余元芳重返上海联手。当年6月初,余元芳进入波纬,男女服饰全做。并以精工细作、款式新颖、交衣及时而颇受好评。当时的陈毅市长,刘晓书记,潘汉年、盛丕华副市长,以及华东局的、吴克坚、魏文伯、陈丕显、等先后找余元芳定制过西服,一时波纬的店堂外面,小轿车首尾相接,顾客应接不暇。

1955年,印度驻华大使小尼赫鲁在北京做了西服,接连改了几次,仍不满意,专程赴上海重做,上海市政府便委托余元芳担此重任。余在两天时间内就做好西服叫小尼赫鲁试穿,结果十分合适。回京后小尼赫鲁与彭真说起此事,面临日益频繁的外事交往,彭真市长指令到上海挑选一批服装名店和技师来京,带动首都服装业。

1956年4月底,余元芳、余长鹤和波纬14名职工到了北京,安排在新落成的前门饭店。考虑到外宾和中央领导能就近制衣,第二年,波纬搬到东交民巷28号,并与迁京的万国时装合二为一,由余元芳任经理,于1957年4月18日隆重开业。

波纬服装店背靠外交部,面向使馆区,出入中南海,可谓顾客云集、名扬京师。好多业务都是直接为中央领导和外国元首服务。余元芳先后为、、、、、、郭沫若等党和国家***制作过一套套西服、大衣、中山装等服饰,为刘晓、黄镇、、伍修权、丁国钰、徐以新等外交使节和西哈努克、恩克鲁玛、卡斯特罗等外国元首也做过西服。

从20世纪50年代到60年代,周总理的内衣外套,几乎都出自余元芳之手。每逢出国访问,或参加重大国际会议,或会见外国贵宾,周总理总是委托余元芳准备中山装或西服。1964年,余元芳被周总理安排到会见厅,目测来访的西哈努克亲王和妻子、王子。随后,余元芳便为他们三人做大衣和西装。过了两天,衣服交货,西哈努克一家穿上后拍手叫绝,可见余元芳技艺之精。

1964年4月,偕夫人王光美出访东南亚4国,随同出访的有外交部长陈毅,副部长黄镇、乔冠华和外事办的官员共百余名,他们的西服都到波纬来定制。余元芳率领10多位一流的裁剪、缝纫技师,下榻钓鱼台国宾馆,夜以继日突击工作,出访前所有服装相继完工,受到的称赞。主席访问了印度、缅甸、柬埔寨、越南回国,准备下一轮赴印尼访问。在昆明作短暂停留时,主席吩咐外交部用专机接余元芳到他的住处,再给他的服装作了一番修改。中,主席遭批斗至,余元芳被戴上资本家帽子,遣送回乡,与他的妻子一起在奉化“劳动改造”整整7年。到1973年才落实政策,回到北京,此时波纬服装店已更名“红都”,余元芳老经理复出,被任命为顾问,直至退休。 据奉化市江口镇王溆浦村《王氏宗谱》记载:“昌乾公,从事工业,先王母俞氏,以纺织佐之,艰苦度日。昌乾公逝世时,二子睿谟公,字立华,仅7岁。王睿谟13岁时,继承昌乾公家业,工余做小贩,补家用不足。王睿谟24岁结婚后,赴上海工作。”他37岁时,伯父病危,二家合而为一。家中生寡食众,王睿谟仍在上海就业。打工之余,凭他做裁缝活的本领,经常做些衣服,赚钱补贴家用。王睿谟39岁那年,适逢日本明治变革,产业发展,劳动力紧缺。王睿谟打算东渡打工赚钱,维持全家生计。开始,他的主张遭母亲拒绝。后来,由于上海生意萧条,王睿谟走投无路,再三恳求母亲让他去日本,终于得到允许。大约在1885—1886年之间,王睿谟在日本勤学苦练,掌握了做西服的一些诀窍。1891年,他与几个同乡回到国内,当时正值上海租界扩展,西服业开始成为热门行业,他从早到晚,四处奔波,为人缝制西装。儿子王才运13岁时,王睿谟即带他到上海,安排在一家西服店当学徒。满师后,经过几年艰辛努力,于1900年在浙江路、天津路交汇处的忆鑫里附近,父子俩开办了“王荣泰洋服店。”该店曾为徐锡麟做过西服,王睿谟根据徐锡麟的要求,用了三天三夜时间完成。

王睿谟、王才运父子在经商致富后,积极投身公益事业,捐款兴修水利,造桥铺路。1920年王睿谟出资银元2800多元,重修了江口东面的寿通桥,在甬临线未开通前,此桥是溪口、新昌、嵊县等地从陆路赴宁波必经之桥。1860年以来,奉化屡次遭受大水灾,灾民蜂拥,流离失所,王睿谟、王才运父子积极捐款赈灾。1924年元月,王睿谟临终前嘱咐王才运把家乡的田拨出120亩,其中100亩田租收入,供20名贫寒子弟免费进入溆东学校,岁助学费百元。 江良通是奉化市江口前江村人。

江良通于19世纪后期东渡日本学艺,在横滨与开西服店的宁波老乡经常探讨制作西服的技艺,1896年学成回国后在上海静安寺路407号开设“和昌号西服店”,这是华人在上海开设的首家西服店。江良通是红帮裁缝早期的创业功臣。

江良通在发家致富后积极回报桑梓,当年江良通和兄弟江良达捐资16000元,另助田123亩创建锦沙小学。锦沙小学在民国年间是奉化校舍完备、设施齐全、师资强大的小学之一。该校有二层走马楼式校舍23间、会议室和63米风雨操场。

江辅臣是江良通的儿子,毕业于上海的法国教会学校“圣芳济学院”。此校创办于1874年,1880年起开始吸收一些中国学生,1901年起开设中国部。

由于江辅臣自幼接受东西方两种文化教育,懂得外语,这对经营西服业十分有利。江辅臣毕业后,其父就让儿子继承他的事业,让他担任“和昌号”经理。此店一直开到20世纪40年代。店内盛时有从业人员11人,其中技术人员7人。当时的“和昌号”一直以技工多、技艺好而著称沪上。

江辅臣从20年代起,还担任了数届上海市西服业同业公会的领导职务,为“红帮裁缝”在沪上的发展倾注了不少心血。

李小璐位列C位与名人合影,是要复出拍新戏吗?

马智宇在社交平台上晒出一组合影,并配文“聚会”,艾特李小璐、贾冰和大壮等人,引发关注。第一张照片是李小璐、马智宇和他的歌手大壮拍的,李小璐排名c,当天她穿了一件牛仔蓝休闲服,深色头发,披着披肩。整体设计很年轻,她看不出自己是一个马上就快四十岁的女人。照片的墙上有四个厚厚的字“泽木影视制作”。很显然这是一家影视制作公司,马智宇还晒出了和公司老板等人的合影,引发网友猜测。

在另一张合影中,李小璐依然稳居C位,身旁是演员兼闺蜜王若雪以及贾冰,看起来她在朋友圈还是相当受欢迎的。此外,还有一张照片是由马智宇、李小璐、李小璐最好的朋友王若雪和他的著名演员贾冰拍摄的。李小璐出生于1981年,王若雪出生于1992年。两个相差11岁的人拍的照片看不出年龄差距。只有李小璐能维持太久!此外,还有马智宇和贾冰、博雅环球影业首席执行官胡博、歌手大壮和他的运动员孙悦的合影。情况完全一样,说明大家都在参加同一个聚会。天啊,李小璐的微信朋友圈不神奇吗?跨越影视制作和体育文化的几个圈子。

博雅环球影业的老板胡博站在C位,足以显示他在朋友心中的分量。李小璐出现在影视制作公司参加这个晚会,是为了更好地了解情况吗?李小璐的微信朋友圈真的很独特。李小璐官方后援会在评论区问,这是有新的合作了吗?还有人问李小璐是不是要复出拍戏了,前段时间马智宇还带她一起滑雪,现在又共同参加圈内好友的聚会,是要带她进公司吗,不过马智宇并没有进行回复。

马智宇在社交平台上晒出和李小璐的合影,并配文表示很开心与“小美璐”一起滑雪。中,李小璐穿着白色卫衣搭配粉色背带裤,帽子下是两个麻花辫,她和马智宇对着镜头甜笑比耶或托脸,状态非常好。早些时候,一些网民问李小璐什么时候会再次出现,马智宇透露他将在2021年拍摄一部新剧。那么,当李小璐遇到博雅环球影业的老板胡博时,他是否正在逐步计划一部新戏?几天后,李小璐在社交平台上晒出和马智宇家人的合影,并配文称自己很久没有抱到过这么小的孩子了,好友出月子后,这样就可以和他们两口子一起滑雪春游,疑回应网络传闻。

此次马智宇和李小璐一起参加圈内人士的聚餐,又在影视公司合影留念,一改她退圈后低调的作风,因此被猜测将要复出,她还带着8岁的女儿参加时尚大秀,甜馨在台上走秀,她和母亲张伟欣则坐在前排观看,很有排面。当天她穿着印有白色花纹的黑色西装,脸上红扑扑的妆容搭配齐刘海,少女感十足。已经65岁的张伟欣,则穿着粉色外套和披肩,皮肤白皙不见老态,母女两个颜值十分养眼。当时就有网友猜测李小璐或许是借助甜馨和母亲复出,此次她又和好友一起参加聚会,疑似谈新的合作,想来她要有新的动作了,对此你怎么看?

赌棍天杠

1

天杠不叫天杠,叫胡梦龙。“天杠”只是最近两个月他给自己取的外号。看这外号,人一听,就觉得跟桌上搓出来的天杠一个意思,不然,你跟天杠个什么鬼呢?确实,天杠要的就是这效果,他嫌弃老爹老娘给他取的“梦龙”还不够直接、有力。两年来,他本来很喜欢“梦龙”这名字的,不论干啥,有龙相助,能不旺吗?以前,他谈女朋友、娶老婆、生孩子、买房子、开小店,确实一路顺遂,如有“龙”助,可惜,随着他在牌桌上逗留的时间和口袋金钱的一同流逝,他发现,“梦龙”不起作用了,他爹妈给他的这条龙,似乎一步一步离他远去,就像这两年家里的那老爹娘,与他关系越来越疏远,近来几乎到了要签字立誓、断绝父子关系的紧张地步了。

两个月前,胡梦龙终于在深思熟虑之后,把自己的名字改成了“天杠”。再上牌桌,有人喊他“梦龙”,开始他还给人解释,“我改名了,不叫梦龙,叫天杠了”;接着,人还叫他“梦龙”,他就要白人家一眼,顺便再说一声,“我叫天杠”;最近,如果还有人叫“梦龙”,他必要跟人急,“你不知道我叫天杠吗”。

天杠这新名字,渐渐地,倒也叫响了,却不是因为这名字多响亮,而是因为天杠最近大,输多赢少。常与天杠对赌的,便都知晓了他这新名号,顺带都要微微笑一笑,“找人?找天杠呀”,那言下之意,天杠不但好赌,他的钱还好赚。

天杠本来不是个好赌之徒,一定说他会赌,那也只局限于逢年过节时候,一大家子人聚在一起,陪着姐夫小舅子啥的,垫个脚、凑个数,一家人玩玩麻将,或者打打小,输赢也不大,其实就是图个一大家子人聚在一起的热闹和高兴,这不能叫赌,叫娱乐,叫消遣。他真正丢了正常营生,专心致志地扑到赌桌上以后,才完完全全成了律法里面定义的“赌棍”。

这事儿,还得从他两年前的正当营生里说起。

2

天杠娶了个好老婆,外地人,湖北的,俩人在广东工厂里认识的。天杠本是个好青年,外表看着木木讷讷的,干起活来却不声不响。他老婆当初是天杠这条流水线上的质检员,小丫头也不知怎地,就看上了这个不多言、不多语,呆头呆脑只顾埋头干活的愣小子。

俗话说,男追女隔重山,女追男,那只隔着一层纱。这一来二去,俩人就好上了。那时候,天杠和老婆都还年轻,二十出头好年华,俩人勤勤恳恳在工厂干了两三年,随后就顺风顺水地回老家见双方的爹娘、结婚、生子。老婆很争气,先是给天杠生了个带把的小子,把天杠爹娘和他自己乐开了花,在村里挣足了面子。用他老爹的话说,我不缺吃不缺喝,传宗接代有着落,啥都不慌。又过了两年,老婆又给他生了个“小棉袄”,这把天杠爹娘乐得,逢人就夸自己儿媳能干,一女一子,“好”字齐活!

眨眼间,天杠儿子该上小学了,老家的爹娘说,带回来,我们带着上下学。天杠跟老婆一商量,小孩离了父母总归不好,还不如一家人都回去。俩人点了点银行的存款,琢磨着,回县城买套房,不够的话,估计爹娘那还能凑点。于是乎,在天杠爹娘的支持下,小两口带着俩娃,一起回了家。房有了,干点啥事儿好呢?所谓成家立业,“家”安下了,“业”在哪呢?

除去买房、装修,天杠其实还藏了十来万没告诉爹娘——天下人都这样的吗,哪怕是亲儿子亲老子,也照着“多吃多占”的性子,占老人的便宜。

话说天杠跟媳妇又商量,要不咱就在小区门口开家杂货店吧,怎么说都是个正经营生。他老婆一分析,觉得可行,小区是新小区,目前入住的人家不多,但以后肯定得多起来,这生意可行。于是,小两口在小区正门侧边,租下一爿小店,开起了杂货店。

刚开始,因为小区人口不多,生意惨淡。天杠俩夫妻心急如焚,家里俩娃,一个上小学,一个幼儿园,还有俩老家伙住一块,天天张嘴就得吃饭、花钱,还有每月到点就得交的店租,这小店始终不挣钱,可咋整?天杠想了个办法,跟媳妇说,咱学广东的杂货铺,在里头隔一层出来,摆茶水室。说是茶水室,实则是麻将室,招徕点人来打牌,白收台费,不费本钱,纯赚的。他老婆一听,同意了。这回,夫妻俩一同找天杠爹娘诉苦,又朝俩老人弄来两三万,在小店后半部,架起了隔层、开了窗,摆上一张茶几一排沙发,再摆上两张全自动雀儿机,这事大功告成。

事儿就坏在架隔层、开茶室这里面,天杠的赌性,就在这爿小店后边的“茶室”里,一点一点被勾起来了。

3

起初,天杠一心扑在怎么盘活“茶室”的生意上,常常是自备好茶好烟,逢着小区的男人进来,就把人迎到后面隔层上喝茶抽烟,人上去一看,家伙什都摆在那呢,这不挑明了可以到这“消遣”嘛。一来二去,几个爱搓牌的男人,便差三叉五来这玩,一带二、二带四,天杠这半爿“茶室”,居然被他整活络起来了。

“胡老板,三缺一,来垫个脚。”开始的时候,偶尔有人这么喊天杠,天杠是不去的,因为他心里明镜似的:我是为了让你们玩,收你们台费赚点钱呢,拉我上桌算怎么回事,万一输了,我不是吃力不讨好,反还要丢了外头正当的营生?后来,常客们也这么喊,天杠就开始耐不住了,为啥?常客们明着跟他说:

“我们偶尔少个人,肯定要你胡老板垫脚啊,不然这一晚上,哥几个就这么默默坐在这看你卖瓜子儿呢?”

过了一阵子,天杠发现,“茶室”生意居然渐渐淡了下去。这可坏了他的收成,怎么成?分析来分析去,便找到因由:适当的时候,该自己上还得上,没人来耍了,那还去哪找台费呢?

再有人来耍,天杠便主动撺掇起人家,快喊张三、李四啊,这不就一桌了么?实在不行,今天我给你们垫脚!

天杠实实在在地开始上桌了。开始,常客们只是把他当“垫脚”的,这一来二去,便没人再把他当“垫脚”的了,大伙都十分默契地把他纳入了牌友序列,而且是那种任何时候去、任何时候都在的“铁脚”。

按说,这玩牌只要筹码大致不变,玩得多了,输赢总是一阵一阵,有时候赢得多点,有时候输得多点,都不奇怪,所谓“风水轮流转”、“三十年河西,三十年河东”嘛。关键是这些老常客们玩来玩去,发现一个挺严重的问题:每天下午、晚上各一场,大家伙带了若干钞票去,玩来玩去,大家伙手里的钞票越来越少了,张三赢走了吗?算算某个时间跨度内的总账,张三说,我还输两千呢!李四赢走了?李四要骂人,连续输了一个礼拜,你们说我了?王五赵六面面相觑,我们也没啊!钱哪去了?几个人面面相觑,愣了一会儿,大家“哦”了一声,明白了,都被天杠收走了。一天两场,每场一百,他们在这每天两百每天两百地给天杠上贡呢,大家伙口袋的钱可不是越来越少了?

有人眼睛一骨碌,坏心眼上头。几个人凑一堆悄声耳语了几声,大家伙表示赞同。往后天杠再上桌,这可真真应了那句话:十赌九输。

4

天杠全家人正在这头美滋滋呢。随着“茶室”生意的好转,加上小区入住人口的持续增长,这里头加外头,两头生意都越来越红火,夫妻俩的小腰包便逐渐鼓了起来。一家人正商量着,准备哪天抽空去市里买辆车呢。有钱了,得抽时间带老头娃儿们出去走走看看,自己有车多方便。

天杠的买车梦,经过四个晚上就破灭了。

话说几位老常客,这第一晚,依旧喊上天杠“垫脚”。毫无意外地,就天杠输得多;这第二晚上,天杠仍旧输得多。他心里盘算着,没天理,一台车,俩晚上,少了四个车轱辘,这怎么成?必须弄回来!

第三晚,天杠主动要求加码,玩点大的,众人一阵半推半就的做作之后,一致同意了,也没意外,天杠和坐他下手的张三还是李四,俩人都把手里的现金输了个精光——肯定不会单单让天杠一个人输啊,不然,三个人做的局,不是太明显了嘛。

“明天继续啊,哥几个。”临散场前,天杠红着眼与几位常客约战。

其实这时候,别说四个轱辘了,估计除了发动机,一台车其它的所有家伙什,都被天杠输出去了。他不敢跟媳妇声张,就想着“明天一定要赢回来”。

第四晚,天杠把银行卡里的钱,悄悄都弄了出来,装在腰包里。

开始玩的依旧是麻将,只是筹码有些大。照例,玩到店里天杠媳妇带娃关门回去前,天杠还是输多赢少。天杠由于还是输钱,心里便老早就不爽快,他一边竖着耳朵听媳妇啥时候关门,一边心里琢磨,按这玩法,想要把这几天输的钱赢回来,速度太慢,再说,手气也未必就能一直好。得玩,这玩意来去快。主意打定,待到媳妇带娃关门出去后,天杠双手往前一推,麻将牌散了一桌:

“不玩麻将了,头晕。咱们来点简单的,!”

众人一听,纷纷摇头,“使不得,使不得胡老板!我们都是小老百姓,哪敢玩那玩意?我们只是消磨时间。”

“那怎么成,有啥使不得的。”天杠早早起身下楼摸着黑,到前头货架上摸来两幅扑克牌。

“真不敢玩啊胡老板,这东西来去很快,容易上火。”有人还在劝天杠,相信这说的也是真心话。

“怕个鸟,咱又不是天天玩,今天哥几个陪我玩一把吧,”天杠补充一句,“咱也过过手瘾,这个刺激。”

“胡老板,跟你打这么大筹码的麻将,我们都胆战心惊的,今天还玩这个,真怕控制不住啊。”有人依然说着真心话劝天杠。

“不怕不怕,就玩一次。”天杠手里没停,早把麻将收了,拆出一幅牌,把“”三十二张给挑了出来——这都不是难事,过年过节在家跟亲友们玩多了,这些天杠还是晓得的。

众人面面相觑,似乎这事儿已经超出了他们的可控范围,于是个个心里便没了底。

“那行,不过咱得约好,最大筹码要定下来,不能超筹码。”有人提了个事前约定,众人纷纷表示同意。

座上四人,除了天杠急急地想要把前几日输的钱赢回来,剩余几位,断没有将已到手的银两再白白送回去的道理,所以一开始,除了天杠玩得一把比一把激进,其余三人都是波澜不惊,就在最小筹码边沿游走。

的魅力之一,大概就在能勾起人心里的巨大欲念,赢了自然想再多赢点;输了,总想着要赢回来。

由于天杠比较激进,于是便输得多、输得快,从腰包里掏一沓沓的红票票的速度就见长。众人盯着他鼓鼓的腰包,终于渐渐露出了贪婪的本性——本来,他们也是常混在麻将桌上的闲人,天天与赌相连,只是赌得不大而已,但赌徒的心性,其实个个都有。

在天杠激进的模式以及他鼓鼓的腰包的带领和引诱下,剩余三人终于渐渐挺不住了,玩着玩着,大家都心照不宣地把筹码越玩越大。事前约定?没人再提。

是种干净利落、开牌见输赢的瞬时游戏,输输赢赢往往都在一瞬间,这很合赌徒们的胃口,这把输了,加注,期待下把一次就赢回来;再输,再加注;再输,再加注,只要赢一把,不但可以回本,往往还要反赚一大笔;只是轮数要看庄家的脸色。为了杜绝这种无限循环,有个规矩,头三茬不能封庄,过了三茬,庄家爱什么时候封就什么时候封。

话说四人玩到东方泛起了鱼肚白,个个依然满面通红、精神高涨,正“杀”得痛快。天杠经过一晚上鏖战,有那么一小段时间,距离自己收回这几日的成本不远,但一直未能突破新高。抬眼看看窗外泛白的天色,天杠心里愈发焦躁起来。

战至这个光景,台面上的钞票基本都聚拢在天杠和对面的张三面前。

“一把定输赢!”天杠终于喊出了心里的想法,“哥几个也明白,我前几天输得有点多,准备买车的几万块去掉一小半。今天哥几个给个机会,输了,我认,赢了,我还准备买车去。”

“这事儿我家里人可都不知道呢。”天杠补了一句。

张三心里骨碌碌地转,心想,反正是你的钱,输了,当还给你,赢了,我该有这个命。于是答到:

“来吧,今天成全你!”

剩余俩人听他们这么一说,便下了个最小的筹码,权当垫脚作陪衬。四个人都紧张地盯着那盖在天杠和张三桌面上的两张牌。

谁也不敢先开牌,都指望着对方先开,自己心里好有个底。

剩余俩人早早地开了牌,他们的牌不起作用,本就是陪衬。天杠和张三继续静默着。剩余俩人也不敢喘大气,一会盯着天杠看,一会盯着张三看。

就这么静默了好一会,边上的俩人终于受不了这静默的折磨:

“我们俩给你们看牌,同时开!”

天杠微微点点头,表示同意。张三也点点头,一边掏出火机颤巍巍地点烟,一双眼却地盯着桌面上的两副牌。

“开!”剩余俩人同时掀开了他们的牌。四个人、八只眼,齐刷刷凑上前看。

“哈哈哈哈。”张三终于忍不住笑出了声。很显然,他赢了。

天杠揉了揉眼睛,又凑上前盯了一眼,确认无误,自己输了。于是瘫坐在椅子上,面色铁青,紧抿双唇,不说话。

静默了一会儿,张三开始伸手去捞天杠面前的一大沓红票子。他似乎有些不忍,不忍里带点同情的意味;剩余两位就这么默默地盯着张三舞动的双手,没人说话。

末了,似乎大伙都从刚才的无限激动中冷静了下来。还是没人说话。张三静悄悄地数着手中的红票子,大家就这么盯着他数钱,那哗嗒嗒的钞票碰撞声,显得有点突兀。

“这个还给你。胡老板,今天被你吓。”张三给天杠递过来一沓红票子,打破了一屋子的寂,“以后我们都不敢找你玩了。”

“是呀,是呀。”剩余俩人连忙应和。

“要扳本,我估计你只能去鸿福宾馆了。”张三站起身,丢下一句话。

“鸿福宾馆?”天杠依旧木然,近乎喃喃自语,“鸿福宾馆,鸿福宾馆。”

5

鸿福宾馆坐落在这秀美山水小县城的城北,门前一条直直的大道,向北不过百十米,那里便是流经小县城的一条大河;大道左拐三五十米,是县里最繁华的旅游码头。鸿福宾馆坐西南、朝东北,于是所有的房间,开窗几乎都能从各自的窗口望见不远处的大河,或上段、或下段的区别而已。大河上时有五颜六色、帆帆点点的游船穿梭。宾馆共有七层,一楼是前台大厅,二楼一小半是餐厅,一大半是KTV包厢,三楼至六楼一律是客房,而顶楼,大门时常紧闭,那两扇厚重的浅白色防火门上,一左一右醒目地贴着“仓库重地”、“闲人免入”。

天杠第一次来,记住了张三告诉他的,“上顶楼,说,我是来打柴的”。

天杠彼时还叫胡梦龙。敲过几遍门后,“闲人免入”里头传来一个低沉的声音:

“干啥呢?仓库重地,闲人免入!”

“我,我是来打柴的。”天杠讷讷地朝着紧闭的门轻声说。

半晌,“仓库重地”和“闲人免入”之间撕开一条只漏出一只眼睛的小缝:

“你说什么?”那个低沉的声音又问。

“我来打柴。”天杠老老实实又说了一遍。

里面似乎不止一个人,天杠听到细碎的脚步声由远及近。又过了半晌,天杠听到里头有个略显斯文的声音说,“让他进来,再问问。”

厚重的防火门裂开一道恰好够天杠侧身侧进去的缝。

“赶快!”那个低沉的男声招呼他。

天杠面前站着一位西装革履的彪形大汉,他瞥见那人左胸口还挂着一块黄晶晶的小铜牌:上面一行小字写着“鸿福宾馆”,下面一行略大的字写着“仓库管理员”。

“哪里人?来这干啥?”彪形大汉双手挽在胸前,合上门,问。

“就本地人,想来打柴。”天杠木木地回。

“打柴,打什么柴?”大汉又问。

“打柴,打什么柴?”天杠脸上一热,“我也不知道打什么柴,张三喊我来这里看看。说能扳本。”

“哪个张三?”

“我小区的张三。”

……

一通盘问,大汉抄下天杠的身份证信息,最后带他沿长长的走廊进了最里头的一间房。

这里就是一座地下。狂欢的人们在这个隐蔽的里间歇斯底里,天杠看到有的人颈脖子上的青筋暴起,有的人低头沉吟,有的人大呼小叫,有的人静静坐在屋边。七八张台子上,一眼看去,红艳艳一片,全是大票子。

其实,这里的常客可以吃在这里,住在这里,不需要离开这座建筑的顶楼一步,甚至可以在这里生活一个月,甚或两个月不下楼——天杠后来最长就在这里连续呆过两个月而未踏出过那两扇厚厚的防火门。

两年内,天杠先后将小区门口的那爿杂货店和自家的房子都抵给场子里的“坑头”了——所谓“坑头”,就是场子里专门放贷的人,里面的人管借贷叫“跳火坑”。

6

天杠改名这时节,正是他将房子抵给“坑头”后不久。市值四十万的新房,他拿到“坑头”给的二十万,借条却写着二十八万,那八万就是所谓的“砍头息”。三个月内不还二十八万,房子便成“坑头”的了。

天杠已经大半年没见自己老婆孩子了。此时,他老婆已经带着女儿回了湖北娘家,儿子被他老爹娘带回了乡下。大半年前回去,老婆跟他闹离婚,他回去没待半天就又回了鸿福宾馆。老婆找不着他人,于是便说要带娃回娘家;他老爹娘拼拼活不让孙子走,于是强硬地抢了孙子回了乡下老家。

他不是不想老婆孩子,只是半夜躺在那宾馆的标准间里,脑子里却总觉着没脸面回去。“输了这么多钱,败了这么多家产,拿什么颜面去见他们?”天杠总是盼望着有一朝,能凭着一场好运,将以往输出去的,统统捞回来。

“我怎么能活成现在这个鬼样子?”夜深人静的时候,天杠一宿一宿地睡不着。他想起自己年轻时在广东打工的好日子,他想起温柔可人的妻子追他时的美好时光,他想起念着三年级的儿子,还有即将念小学的女儿,他想起斑白了头发的乡下爹娘。所有的思绪如鬼魅般缠绕着他,令他怎么都睡不好。他每次总是下决心:明天一搏,赢了回家!

许多个“明天”过去了,天杠并没有回家。午后开场,直至深夜,熙熙攘攘的场子里头,他又红光满面地坐在了桌子前。

话说天杠改名以后,“天杠”这名也没给他带来多少好运,他一直心心念念的“一把回本”并未实现,反倒手里的本钱越耍越少。人说“坐吃山空”,他这虽不能叫坐吃山空,却也像满满的一盆水,水盆底开了个小口,只出不进,或进得少出得多,这么缓缓地漏,也捱不过时间的蹉跎,便也越漏越少,直至完全漏光。

天杠从鸿福宾馆出来的时候,外面的天正要完全暗下来,他身上穿着一套邋里邋遢的短袖,手中拎着一袋轻飘飘的夏装——这还是两个月前某次小赢之后,他出来逛街时随手买的换洗衣裳。

时已入秋。清凉的秋夜,吹起略显寒凉的偏北风。天杠不自觉地打了个冷战,就着路灯的灯光,他看见自己裸露的双手手臂上,一层芝麻粒状的鸡皮圪塔鼓起、随后又平复。

离开鸿福宾馆,天杠便没了去处。自己的房子已经进不去了。想起房子,天杠脑袋又一热,距离三个月的借期,只剩半个月了,到时候不还上那二十八万,这房子就彻底与他无关了。

天杠盲目地走在亮着霓虹的街上,穿着邋里邋遢的他,令不少擦肩的路人侧目。他冷笑了一声,都在看我的笑话吧?看吧,没错,我就是一个乞丐,不,连乞丐都不如的一条狗!

不一会儿,天杠就把鸿福宾馆门前通往大河的百十米大道走完了。他继续朝河边走去。

宽阔的河边吹着更为剧烈的河风。他来到水边,蹲下,丢下右手的塑料袋,伸手插入寒凉的河水中,冷水洗脸。他抬起头,河风吹过来,他反倒显得脑袋好受了些。远处的河面上,有闪着星火的渔船缓缓飘过,他忽然很想变成那条渔船上的船夫,“今天打鱼今天卖,多自由!”他心里忽然热烈起来。

就这么蹲在水边,他胡思乱想地呆了半天,等他再站起来的时候,一个趔趄,差点栽进了泛着微波的河水里。“真掉下去也好,了拉倒!”

回头,街上已不见人影,只有身边偶尔飞速窜过的汽车,还有汽车轮胎碾压路面发出的“咔咔”声。汽车,他想起来了,两年前和爹妈、老婆,一家人兴奋地计划买车时的幸福和兴奋场景……一场梦啊,一场梦!

7

天杠从离自家小区不远处的一处桥洞里醒过来的时候,显得有些清冷的朝阳正洒在他的身上。他睁开迷蒙的双眼,四下寂静,只有头顶上的汽车碾过桥面的声音。他清晰地感觉到了大桥的轻微颤动。

“这么坚固的大桥,也会颤抖吗?”他心里默默怀着疑问。无处可去,收拾好从鸿福宾馆带出来的唯一一套盖在身上的衣裳,他踢开夜里捡来的破纸板,起身,漫无目的地往老家走去。

“不管怎样,回家,我要回家!”天杠心里只剩下这一个念头,他要回家。

正午时分,他回到了村子里。那熟悉的小村庄,现在看起来如此的平静和温柔。快到家门口的时候,他听见屋里老爹的几声咳嗽。

“爸,我回来了。”他不敢进门,站在大门口,朝屋里低低喊了一声,眼里噙着泪。

“爸爸!”他的儿子冲出来,“爸爸你回来了!”儿子不顾他身上的酸臭味,扑进他的怀中。眼泪,像断了线的珍珠,他“哇”的一下,忍不住哭出了声。站在屋里的爹娘,也红了眼、流着泪,蹒跚着走出屋门,一把将他和儿子紧紧地抱在胸口。